當歌聲與喝彩在三峽兩岸的廣場上交織,一種新的文化實踐正把藝術與生活緊密相連。“民間大舞臺”浪潮涌動,云陽的加入,并非復制一場熱鬧,而是一次對城市公共文化更深入的思考與實踐。啟動“云陽大舞臺”,正是對普通人渴望被看見、渴望共鳴、渴望一個精神家園的深切回應。因此,辦好這一平臺,關鍵不在燈光有多炫目,而在于能否激活其內生動力,為其立根鑄魂,讓它真正“活”在群眾身邊,成為照亮日常、凝聚人心的文化坐標。
這方舞臺,首先應成為彰顯人民主體的群眾主場。
文化的生命力,根植于人民的創造力。審視其他區縣的成功范例,其關鍵在于打破傳統文化供給的單向模式,把舞臺的麥克風、聚光燈乃至話語權真正交還給大眾。這不僅是形式的創新,更是對文化民主的生動實踐。于云陽而言,這一文化載體的價值正在于它能成為一座精神家園的“縮影”:讓田間地頭的歌者、街頭巷尾的舞者、平凡崗位上的追夢人,都有機會從生活的“背景板”走向舞臺的“聚光燈”。這種“被看見”的力量,足以點燃自信,消弭鄰里隔閡,將日漸疏離的個體重新凝聚為充滿溫情與活力的共同體。因此,“云陽大舞臺”的頂層設計,必須始終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讓每一次海選、每一場演出,都成為對普通人夢想的致敬與成全。
這方舞臺,其次應成為驅動城鄉融合的數字引擎。
在數字時代,任何地方性的文化活動若不能與線上空間同頻共振,其影響力終將受限于物理邊界。“云陽大舞臺”的構建,必須堅持線上線下協同思維,打造“線下聚人氣、線上拓影響”的融合場景。線下,它是城市夜晚的“會客廳”;線上,借助直播與實時互動,它化身為一張流動的城市名片,把云陽的山水人文與當代風貌推送至更廣闊的受眾。更深遠的是,它還能成為激活縣域經濟的流量入口。當舞臺上的歌聲與直播間里的云陽特色農產品形成合奏,文化軟實力便能精準賦能產業發展。這不僅是文旅融合的深化,更是以數字為媒,探索以文化IP反哺實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
這方舞臺,更應成為淬煉城市品格的美學熔爐。
一個長盛不衰的文化品牌,都必然有其獨特的精神內核與審美追求。“云陽大舞臺”要行穩致遠,關鍵在于把握好“鄉土”與“格調”的關系。擁抱鄉土,方能根深葉茂:它是質樸與真摯,是旺盛的生命力;可能是勞動號子、方言小調、泥土芬芳的原創故事。要旗幟鮮明地鼓勵這類本土表達,使其成為區別于千篇一律商業演出的標識。提升格調,方能清流致遠:群眾喜聞樂見不等于迎合低俗。舞臺可以有通俗的歡笑,但不能有粗鄙的喧嘩;可以有生活的調侃,但不能有無底線的炒作。要守住內容的“高線”與“底線”,在節目編排中潤物無聲地融入核心價值觀,用真善美蕩滌“唯流量”的浮躁,讓舞臺既是情緒的出口,也是審美養成地與文明窗口,最終淬煉出云陽的獨特文化品格——熱烈而溫厚,質樸而高雅。
“云陽大舞臺”的未來,不在一時喧嘩,而在能否把這份流動的熱鬧沉淀為可持續的文化能力。這需要完善的機制為其“造血”,穩定的人才梯隊塑其“筋骨”,更要守住鄉土之正與藝術之美的“靈魂”。三者并進,方能讓舞臺的熱度轉化為城市的溫度。
當歌聲回響于廣場、直抵人心,當舞臺承載著歡笑、映照城市品格并凝聚起共同記憶時,“云陽大舞臺”便真正擁有了它的生命。我們期待,這一平臺能讓每個平凡的個體,在光影與旋律中找到歸屬與共鳴,感受到這座城市最真切的溫度與心跳。
云陽報第202008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