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周口鹿邑縣范莊村駐村第一書記董桂林,因一段“蹭飯視頻”走紅網(wǎng)絡。視頻中,他走進村民家中,一邊吃飯一邊拉家常,氣氛自然融洽。這本是基層干部深入群眾、了解民情的真實記錄,然而,隨著視頻走紅,不少村干部和網(wǎng)絡主播紛紛跟風模仿。一時間,“蹭飯”仿佛成了流量密碼,有的飯也變了味。
董書記的“蹭飯”,是日常工作的真實呈現(xiàn)。他去村民家,不為拍視頻,而是真心實意地了解困難、解決問題。一碗面條,幾句家常,拉近的是干群距離,傳遞的是服務群眾的誠意。可后來的一些模仿者,把“蹭飯”當成了“表演”:有的村干部大熱天讓村民炒幾個菜、擺幾個盤,蹭的哪是一碗飯,簡直是“一桌席”;有的過了飯點還要硬蹭;有的村民在意隱私,不想出鏡卻還被直播“圍觀”……這樣的“蹭飯”,不僅失去了原本的意義,還可能演變成新的形式主義。
此類將基層工作異化為“形式主義表演”的跟風,早已不是新現(xiàn)象。回顧過往,從早前那些衣著光鮮、與田間地頭格格不入的“調研懸浮照”,到后來一擁而上,以“扮丑獵奇”來博取關注的村干部短視頻,其病灶與當下“表演式蹭飯”同源:都將聯(lián)系群眾的手段,當成了工作目的本身,在盲目跟風和追求流量的過程中,徹底丟掉了“真誠”這一內(nèi)核。
基層工作需要創(chuàng)新,也需要貼近群眾,但任何形式,都不能脫離“實干”這個根本。如果只為博眼球、掙流量,那就背離了服務群眾的初衷。“蹭飯”本無對錯,關鍵看怎么“蹭”、為什么“蹭”。董書記的“火”,是因為群眾感受到了他的真誠。而那些變了味的模仿,只會讓群眾反感。
我們?yōu)椤安滹垥洝秉c贊,但也呼吁:別讓“蹭飯”成為又一場形式主義的跟風。基層干部要做的,不是復制別人的方式,而是找到屬于自己的、真正聯(lián)系群眾的路。真心,永遠比形式更重要。
云陽報第202008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