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之畔,文明回響。跨越江海,文明互鑒。9月17日,2025長江文明論壇在渝舉行。國內外專家圍繞主題,共話文明傳承、共商文化交流,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和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鑒。
前不久,中埃兩國聯合攝制的紀錄片《長江遇見尼羅河》第二集《重返未來》在全球多平臺熱播,引發廣泛關注。該片首次將鏡頭對準重慶云陽普安恐龍化石群,以“恐龍化石與氣候變遷”為主題,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地處三峽庫區腹心、長江上游重要節點的云陽縣,近年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經濟轉型、生態修復與文明延續方面創新實踐,詮釋“江蘊新生”。

江海潮涌:造船業揚帆破浪
云陽縣渝鑫船務有限責任公司與云陽縣民強船舶制造有限責任公司作為本地船舶制造業的領軍企業,正以持續的技術升級推動整個產業“煥新”。近年來,云陽縣依托長江黃金水道資源優勢,積極推動船舶制造向綠色化、智能化方向轉型,逐步從傳統造船業務拓展至特種船舶設計與水上旅游服務,有效帶動了沿江產業鏈協同發展。

近日,記者走訪了云陽縣多家造船企業,所見生產現場一派繁忙。在渝鑫船務有限責任公司,兩艘采用單一LNG燃料的新能源特定航線江海直達散貨船正在同步建造。這是西南地區首批江海直達散貨船,采用LNG單一燃料推進系統,技術含量高、建造標準嚴苛。公司副總經理葉慶坤表示:“江海直達船舶在焊接精度、裝配工藝等方面要求極高,我們通過引進專業人才和先進設備,全力保障訂單按時保質完成。”
同樣,在云陽縣民強船舶制造有限責任公司,3艘新能源船舶已初具規模。該公司總經理吳波介紹:“目前我們手中的訂單已全部排滿,今年生產檔期早已排定,明年也基本安排完畢,真正是訂單多到接不過來。”自2016年接手以來,吳波帶領企業從代工建造起步,逐步發展成如今可承建130米大型新能源船舶的知名船企,至今已建造各類船舶百余艘。

隨著長江“十年禁漁”政策的實施和碳排放要求的收緊,大量老舊船舶正加速淘汰,新能源船舶需求顯著增長。云陽縣造船企業緊抓這一機遇,積極布局綠色船舶制造,不僅為企業帶來了豐厚訂單,也為地方工業增長和就業促進作出了積極貢獻。
“這艘船是我們為川江流域量身定制的新能源貨船,實現零排放,能源成本更低,是長江新一代綠色運輸工具。”云陽河牛復興船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譚人偉指著船舶模型介紹。作為一家擁有30年歷史的老企業,他們一度面臨轉型困境。

轉機來自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倡議。“我們果斷砍掉了老舊柴油船生產線,聯合科研院所共同攻關液化天然氣動力和電動船舶技術。”譚人偉說。如今,公司訂單已排到明年下半年,200多名老師傅重新上崗。“最讓我欣慰的是,船廠噪音小了,江面上的油污也不見了。”
據統計,今年云陽縣預計船舶年產量將達35艘。長江航運正朝著更綠色、更智能的方向穩步發展,云陽縣船舶制造企業將繼續發揮行業優勢,推動產業提質增效,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守護長江:一江碧水萬物共生
9月16日清晨,天剛蒙蒙亮,長江云陽段的江面上晨霧如紗。今年53歲的顏懷云已經駕駛護漁船,開始了一天的巡江工作。這位云陽縣新城護漁站站長,曾經在江上捕魚二十多年,如今成了這段江面的守護者。“我們現在不是捕魚,是護魚。這段江,值得我們守護。”顏懷云說著,目光始終沒有離開江面。

作為土生土長的云陽人,顏懷云對長江再熟悉不過。“小時候,我們坐在江邊,就能看見魚群。”他回憶道,手中的方向盤熟練地避開一處暗礁,“后來眼看著魚越來越少,心里真不是滋味。”
轉變發生在三年前。當得知縣里要組建專業護漁隊時,顏懷云第一個報了名。如今,他帶領的21名護漁隊員,大多和他一樣是“轉業”漁民。這些曾經的捕魚好手,如今成了最懂魚兒習性、最清楚偷捕者套路的護漁人。

護漁工作不只依靠人力。在云陽縣新城護漁站的監控大廳里,一套漁政AI預警處置系統正高效運轉。69個高清監控點如同“護漁之眼”,日夜注視著長江干流云陽段及四條一級支流。“這套系統具備紅外夜視、光學透霧等功能,不管白天黑夜、刮風下雨,都能對江面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控。”執法支隊負責人介紹,系統自動識別準確率高達90%,一旦發現異常就會立即預警并推送信息。
正在巡江的顏懷云掏出手機,屏幕上立刻顯示出實時監控畫面。“有了這些‘眼睛’,我們巡江更有針對性了。”他邊說邊將船速稍稍加快,“前幾天剛借助系統抓獲了一個夜間電魚的團伙。”

護漁船劃過江面,驚起幾只白鷺。顏懷云指著遠處說:“現在江里的魚明顯多了,經常能看到魚群游過。去年我們還監測到了長江鱘,這可是好些年沒見過的了。”
“長江禁漁僅五年,長江云陽段已監測到包括長江鱘、鳤魚、圓口銅魚、重口裂腹魚、胭脂魚在內的數十種魚類,種群密度顯著恢復,生態系統發生根本性轉變。”云陽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副支隊長萬長江介紹。

除了嚴格執行十年禁魚政策外,云陽還全面推進“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累計實施造林4.33萬畝,極大增強了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能力。同時大力推進長江及支流消落區治理,實施岸線生態復綠,嚴控排污口、疏浚河道、恢復濕地,昔日“臟亂差”的江岸,如今樹木成行、水質清澈,鷺鳥低飛、魚群游弋,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長江新韻:千年文脈新風景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保護而長久。在云陽,文明的故事寫在磐石城考古遺址公園的石階上,也鐫刻于張飛廟的一磚一瓦。

走進長江三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云陽磐石城遺址公園,穿過刻著“夔門形勝”的青銅門闕,一場跨越千年的時空對話在絕壁之上展開,站在云頂廣場觀景臺俯瞰,長江與彭溪河如兩條玉帶在此交匯。
作為“萬里長江第一寨”的云陽磐石城,面積約3.5萬平方米,因四面絕壁而上頂平夷,曾作為防御體系的支點而名聲大振。2017年以來,云陽縣配合市文化遺產考古研究院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約5000平方米,出土器物約1400件套,遺存時間跨度從早段新石器、商周,到晚段明清代至民國。這些珍貴的考古發現,將磐石城遺址的歷史前推至距今約5300-4600年的新石器晚期。

“這完全顛覆了學界對先秦峽江人居模式的認知。”云陽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工作人員普登介紹,傳統觀點認為峽江地區因地形險峻、資源匱乏,早期人類僅沿江零散分布。但磐石城遺址顯示,先民早就通過開鑿臺地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脊形成定居點。這不僅打破了傳統對峽江地區先秦時期遺址分布規律的認知,也為研究該區域乃至三峽地區早期人類的活動區域、居址選擇和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考古學材料。

此外,磐石城憑借天然地理優勢與人工修筑的軍事設施,成為“川渝宋元山城防御體系”的一部分。其中的涂家祠堂作為涂氏家族精神寄托和文化傳承的核心場所,更見證了清代初期“湖廣填四川”形成的移民文化。
作為三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重慶)第一批重點項目,磐石城考古遺址公園不僅是對宋代山城防御體系的實物再現,也是展示長江文化的重要窗口。該公園的建設以磐石城遺址為主體,延伸科研、教育、游展等功能,配套打造多種業態。整個項目全部建成投用后,預計年游客接待量可達60萬人次。

而在與磐石城考古遺址公園隔江相望的張飛廟景區,被譽為“ 巴蜀勝景、文藻勝地。”
臨江石壁巍然矗立,“江上風清”“山高水長”兩幅巨幅題刻蒼勁恢宏,仿佛仍在低語千年往事。它們與整座張飛廟一起,在2003年以“搬舊如舊”的方式完成了一場浩蕩“移民”,從原址飛鳳山整體遷建至32公里外,至今仍被譽為三峽庫區文物搬遷中最遠、最貴、級別最高的“重磅工程”。
踏上廟內曲折石階,云陽縣文管所副所長陳昀感慨萬千。他仍記得兒時騎著老廟石馬嬉戲的時光,更親身經歷了那場持續六年的遷建歷程——每一塊磚、每一根梁都編號記錄,廟前千年古樹也按原布局復原新址,就連遭受蟲蝕的木構件都經專業防治,真正實現了“不改變文物原狀”的承諾。

這是一次與水位賽跑的文化救援。隨著三峽庫區蓄水,如何不讓珍貴文物永沉江底,成為擺在所有文保人面前的重大課題。張飛廟,憑借其卓越的自然與人文價值,成為整體搬遷的典范。無論是結義樓、助風閣,還是望云軒、杜鵑亭,所有建筑近90%的構件均為老廟原物,復建后依然依山座崖、朱樓碧瓦,古樸巍峨之姿不改。
如今,行走在這片“巴蜀勝境,文藻勝地”中,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仍可感受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與匠心獨運的遷建智慧。它不只是建筑的移動,更是一次文明接力和文脈延續——讓1800年的記憶,依然在江風浩蕩處巍然屹立。

站在云陽長江邊,耳畔是浪濤拍岸的聲音,眼前是蒼翠的青山。在云陽,經濟、生態、文明不再是相互沖突的命題。綠色船舶制造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生態修復孕育了新的發展機遇,文化保護反而成為旅游經濟的增長點。這或許就是長江文明最深刻的啟示: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本可以和諧共奏。云陽的實踐是長江文明復興的縮影。經濟、生態、文化三者協同共進,正推動長江從“地理江河”向“文明江河”深刻轉變。
云陽報第20200806期
